网站地图联系我们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 页机构概况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研究生教育科学传播合作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出版
    2024-06-13 | 编辑: | 【 】【打印】【关闭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国家野外站”)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 年开始,面向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依据我国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布规律,科技部牵头开展了国家野外站的布局、遴选和系统建设。经过20 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国家野外站形成了由五大领域共167 个站点组成的科技平台。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是国家野外站的重要领域,涵盖森林、草地、农田、荒漠、湿地、湖泊、海洋和城市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以及地球关键带、喀斯特和生物多样性等区域性观测研究对象。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明确提出加强国家野外站观测技术体系标准化建设:制定完善系列科学观测规范与标准,开展长期定位观测,获取第一手的原始观测数据,建立稳定运行的数据汇聚系统。当前,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指导下,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过程中,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双碳”目标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迫切需要国家野外站组织制定统一的观测技术规范,开展规范化的联网观测,获取长期连续观测数据,创新科学认知,开展科技示范,从而充分发挥野外站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作用,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支撑。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 第一卷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全十三册)》是“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丛书的首个领域系列,共13册。本规范由全国科技平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野外科学观测研究标准专家组统一指导,依托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领域国家野外站,以国家战略需求和长期生态学研究为导向,根据国家野外站的功能定位,结合观测对象的主要特征、学科发展趋势和区域发展任务,在现有相关观测技术规范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领域国家野外站的观测目标、观测任务与内容、观测指标体系、观测场地系统、观测技术方法、数据管理等相关内容的总体要求,用于规范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野外站的观测研究,保证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数据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比性,有效推动国家野外站的联网观测研究,直接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双碳”目标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战略需求。 

       本文摘编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 第一卷,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全十三册)》(编写委员会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3)《总则》“1 引 言”,有删减修改。东湖站供稿。 

       

      建议您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屏幕设置为1024 * 768 为最佳效果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Copyright.20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100101 京ICP备050028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