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至22日,“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Global-DEP)”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和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Mark Stanford Smith研究员担任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组织。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状况的认识,促进有关干旱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服务与管理的学术交流,推动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相关重大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培育。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希腊、塞内加尔、日本、瑞士等国长期从事干旱生态系统研究的20余位专家到会作学术报告,其中有12位是Global-DEP过渡科学委员会委员。此外,Global-DEP中方课题组约30名骨干成员以及来自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和大学的90余名研究人员和研究生报名参会。
此次会议以中国生态大讲堂培训班的形式举办,其中10月21日针对青年研究人员和学生进行专题培训,由来自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张橹、徐挺豹、Alan Knapp和Melinda Smith四名学者分别作学术报告,重点讲解了水文生态学基础理论以及如何利用碳与水循环耦合改进水文生态模型、如何利用ANUSPLIN模型分析中国过去60年气候变化趋势、如何对半干旱区极端干旱天气下的草地生态系统进行观察和实验、如何利用数据综合和网络生态学来分析全球变化的影响等前沿问题,扩展了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视野和知识水平,Global-DEP秘书长于秀波研究员主持了该培训班。
10月22日举办学术研讨会,主要包括开幕式和主旨报告,以及按照主题分为4个环节进行了17个学术报告。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常务副校长王艳芬教授主持,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院计划主席傅伯杰院士致开幕词。他指出,占全球面积41%的干旱生态系统为20多亿人提供生计,全球三分之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为28%濒危物种提供了栖息地,与此同时全球干旱区约有10-20%土地处于退化中。为此,他强调了开展干旱生态系统研究与合作意义重大,并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干旱生态系统和退化土地研究与治理的国家,有能力在该领域发挥引领作用。随后,他和Mark Stanford Smith研究员作为Global-DEP联合主席作了主旨报告,分别详细阐述了Global-DEP的目标、主要任务与实施框架,以及如何从未来地球计划的视角来加强干旱生态系统管理。
会议邀请的国内外专家从干旱生态系统动态和驱动机制变化、干旱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及其效应、干旱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干旱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生计四个方面,介绍了他们在干旱生态系统领域有关的研究进展、重大成果及经验。主要研究案例包括,新疆艾比湖环境恢复与农业生产用水量的模拟与权衡,美国中部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对极端降雨敏感性的长期试验,埃塞俄比亚干旱区可持续土地管理实践,甘肃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和人文价值的演化、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等。这些报告引起了参会人员对全球干旱生态系统重要性、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复杂性以及如何实现多重可持续发展目标等问题的热烈讨论,达到了交流与启发的目的。
在主旨报告之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的吴炳方研究员进行了中国干旱区遥感数据的媒体发布,研究人员可通过他提供的网站(ftp.cropwatch.com.cn)下载获取相关数据。
Global-DEP是由傅伯杰院士和Mark Stafford Smith研究员共同倡导发起的国际合作计划,于2017年8月被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正式批准为对外合作重点项目,它的科学目标是制定一项涵盖全球干旱生态系统优先研究领域和关键科学问题的科学计划和执行计划,为干旱生态系统研究提供全球合作平台,该计划的秘书处设在地理资源所。在国际研讨会之后,Global-DEP过渡科学委员会于10月23日举行了第一次工作会议,对Global-DEP科学计划的总体框架以及未来研究的优先领域和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明确了下一年的工作重点是围绕亚洲中部、地中海地区、非洲、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典型干旱区,组织区域咨询会并开展案例研究工作。
会议现场
Global-DEP过渡科学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