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 页机构概况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研究生教育科学传播合作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中国新闻网】西藏高原种草变“废”为“宝”
    2017-11-01 | 编辑: | 【 】【打印】【关闭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赵延    发布时间:2017-9-18

     

    这一茬马上又快可以收割了。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县副县长洛次每周一有空就会到该县艾玛岗乡的人工饲草基地去看草的生长情况。洛次站在一片紫花苜蓿田边,放眼望去,一片翠绿。

    十年前,这里还是一块被当地村民称之为大风一起,不见家的贫瘠荒地。如今,沙石已经被草覆盖,远远望去就像一幅青山绿地的山水画,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充满勃勃的生机。

    艾玛岗乡位于南木林县南部,地处湘河与雅鲁藏布江汇合处东岸,平均海拔3830米,主要以农业为主。南木林县贫困人口比重大,贫困发生率高,贫困人口数量已经超越整个阿里地区,是西藏脱贫攻坚的重点县之一。

    快看,余老师来了!余成群一出现在艾玛岗乡的人工饲草基地,村民们立刻放下手上的活,将他拉到一旁,问个不停。

    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余成群1988年进藏工作,他介绍,西藏传统畜牧业以天然草地放牧为主,尽管西藏天然草地面积多达8800万公顷,但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天然草地质量差,载畜能力弱,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畜牧业发展转型势在必行,而饲草短缺是转型的重要障碍。

    十二五期间,余成群和他数十人的团队在高原草业科学研究体系建设、高原河谷地区草业技术研发与推广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成为西藏草业中心的雏形。

    2010年,中国科学院和西藏自治区共同成立西藏高原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标志着西藏将高原地区草业学科体系建设和草业技术研发、推广的放到了重要位置,余成群担任该中心的主任,西藏科技厅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根据转型发展的科技需求,给予了饲草产业科技极大的支持。

    2012年底,洛次到南木林县任职。看到艾玛岗乡大片的荒地,沙尘天气频发,村民外出困难,他萌生了效仿其他地区人工种草的念头。2013年,他带领村民开垦荒地、买种子、种草。可是到了年底,地里杂草丛生,村民们大失所望。

    洛次决定到西藏自治区农牧厅、科技厅取经。经介绍,洛次知道了中科院拉萨生态站,也由此认识了余成群,二人一见如故。

    一个政府公职人员、一个草业专家,他们的身影从此经常出现在艾玛岗乡的田间地头。洛次总有问不完的问题。余成群说。而洛次认为,老余专注于理论研究和科学试验,下地种田不如我们老百姓。就这样,他们一个提供种植技术,一个付诸实践。

    荒废多年的土地,真的长出了绿绿的饲草。今年52岁的久列至今仍能记得以前,每年他要跑好几十公里外买草,只为一斤能便宜几角钱(人民币,下同)。现如今,这个问题已不是问题。

    那曲地区作为西藏牧业大区,牧草短缺一直是畜牧业发展的难题。8月底,日喀则市与那曲地区南草北牧牧草调运首发仪式在南木林县举行,这成为西藏史上首次大规模由南部农区向北部牧区销售饲草。日喀则市向那曲地区首批输出鲜饲草1.54万吨,开启了西藏草畜一体化发展的序幕。

    目前,高原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山南建成牧草种子繁育示范基地1500余亩,在拉萨、山南、日喀则、那曲等地建立优质牧草高产栽培示范基地6万亩,在山南建立粮饲复种基地4000余亩。

    同时,在西藏科技厅支持下,该中心筹建了中国首家省级草牧业科技示范园——西藏草牧业科技示范园。如今,西藏人工种草的火种已覆盖全区37个县,达30余万亩,经济效益达4亿元。余成群表示,虽然现在县域覆盖率仅达全区的一半,但是已成燎原之势。西藏十三五规划目标中,全区要实现新增人工种草面积100万亩、肉奶产量将达到100万吨。

      建议您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屏幕设置为1024 * 768 为最佳效果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Copyright.20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100101 京ICP备050028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