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 页机构概况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研究生教育科学传播合作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德州晚报】欧阳竹:把30万亩盐碱地改成良田
    2015-03-24 | 编辑: | 【 】【打印】【关闭

      来源:德州晚报  记者杨硕  时间:2015-02-12 

        

      欧阳竹,53岁,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站长。 

      1983

    年,欧阳竹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禹城试验站工作。 

      

    当时的禹城,有30多万亩低洼、易涝、盐渍化严重的洼地,这种土地类型在黄淮海平原具有代表性,遍地都是“地檩子、沙包子、碱窝子”。而欧阳竹的家乡广州,因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呈现经济繁荣的诱人景象。从四季常绿的南国春城,来到寸草不生的荒野,欧阳竹用了近3年时间来适应。他吃住在农村,白天在田野工作,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整理试验数据。 

      

      

      

      

      2008

      

      

      31

      

      

    □记者 杨硕 通讯员 白聪 
    年来,欧阳竹先后发表论文70余篇,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国家级大奖。 
    如今,欧阳竹和他的团队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在山东项目区改造20万亩滨海盐碱荒地,改良100万亩中轻度盐碱地棉田改种粮食;推行1300万亩的粮食增产计划。 
    改碱治沙获得了成功,但试验站前进的脚步没有停止。节水农业、中低产田改造、可持续、高产高效农业,一个个课题仍在继续。 
    年起,禹城市连续7年实现了平均亩产过1000公斤,成为“吨粮市”。禹城的成功经验在全国推广,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2007年开始,欧阳竹和他的团队在前期科研项目的基础上搞现代农业,推广节水、节能、节药、节肥的新式农业耕作方式,让昔日的盐碱荒滩变成了丰饶秀丽的沃野。 
    目前,30多万亩的盐碱地还剩不到5万亩的零星地块。 
    一天晚上,欧阳竹和同事聊天时,收音机里的一则消息引起他的注意:日本科学家提出“海洋水库”的设想——利用海洋储存淡水,因为淡水和海水的比重不一样,淡水的比重轻,它可以“浮”在海水上面。两年的苦思冥想,一些沉睡的点子被迅速激活。“先排掉地表层的咸水,然后灌溉大量淡水,将咸水‘压’在地下深层,从而改善土壤性质……”经过探索,他大胆提出“浅排井,强排强灌”快速改造盐碱地的方法,这一灵感成为突破“黄淮海旱涝碱治理配套技术研究”课题的一把钥匙,禹城也第一次在改良后的重盐碱地上种出了小麦。 
    但向盐碱地要粮,特别是在盐分高达19‰的土地里种粮,这是当时全世界都未攻克的难题,难度堪比攀登珠穆朗玛峰。 
      建议您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屏幕设置为1024 * 768 为最佳效果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Copyright.20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100101 京ICP备050028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