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甘晓 发布时间:2014-05-23
5月中旬,距离冬小麦成熟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绿油油的麦田里,密密麻麻的小麦正在茁壮成长。
中科院院士李振声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展示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正是这里几十年前的景象:眼前的麦田,当时只是一片坑坑洼洼的荒地,地面上泛着白花花的盐碱。如今,这片田地的产量有望在今年突破每亩1000斤,再加上玉米的产量,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吨粮田”。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黄淮海战役”中,有关在环渤海地区提高粮食产量的计划便已开始酝酿。中科院27个研究所投入到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4省的农业主战场,打响了以盐碱地治理和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农业科技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科学家认识到,黄淮海平原地下水埋深浅、含盐量高,地下水通过毛细现象向地表移动,水蒸发后盐就留在了地表。因此,通过引黄灌溉洗盐和打井抽出地下水以阻断其向地表移动,初步解决了土地盐碱化问题。
然而,“黄淮海战役”后,在环渤海的陆海接壤处,仍然有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和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在这些土地里,含盐量千分之三以下的可以种棉花,但产量不高;千分之三至五的只能种部分耐盐植物;千分之五以上的重度盐碱地,如未改造则难以利用。
2013年,中科院、科技部联合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开始实施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该项目针对环渤海低平原4000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万亩盐碱荒地,着力解决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瘠薄、盐碱制约粮食生产问题,重点突破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并在当地建立粮食增产示范区。其目标是实现到2017年增粮60亿斤、到2020年增粮100亿斤的目标。
尽管“粮仓”目标提出之时,科学家对农业技术已有较大把握,但新的农业技术从试验站真正走向田间地头,还有很长一段路。
长期扎根农村基层的中科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站长欧阳竹指出,实现“渤海粮仓”的目标,在前期实施过程中,涉及项目区土地流转、基础设施配套、生产资料供应、综合服务保障等因素,投入较大;未来“扩面提质”亟须中央统筹整合现有惠农政策及行政力量,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打牢基础。
目前,“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实施1年多来,已在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的27个县市建立36个试验示范基地,总面积达4万多亩,示范面积28万亩,辐射带动500余万亩。
无论在技术上还是推广上,“渤海粮仓”的增粮奇迹正在进行着“最后一公里”冲刺。
《中国科学报》 (2014-05-23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