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生态、优质、高产、高效现代农业为目标,采用科学的盐碱地快速改良措施,以及土壤肥力提升技术、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等技术的集成配套,拟在盐碱荒地、中低产农田、高产农田3个层次上构建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
日前,在农业领域曾经的“黄淮海战役”示范区——山东禹城,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阐述了中科院“十二五”在农业领域的布局,以及在环渤海实施资源节约型生态高值农业的研发与示范的战略意图。
针对这项战略意图,中科院原副院长、曾亲自领导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的中科院院士李振声,从科学角度阐明了实施“渤海粮仓”和资源节约型高效农业的科学依据。
环渤海地区是继珠江和长江三角洲之后,我国推进的第3个经济高增长区域,农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1/5,是我国粮食、水果、蔬菜、畜禽、水产品生产的重点区域。
2009年12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010年5月2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就发展规划提出具体的实施意见,标志着环渤海区域又一个重要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重点。
根据《规划》安排,到2015年,黄三角地区将治理荒碱地10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0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50万亩,粮食总产量将达到700万吨。
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表示,中科院“渤海粮仓”与资源节约型高效农业示范工程的建设以河北、山东两省的平原产粮区为重点,通过大幅度整区域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推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
中科院在河北和山东两省有着良好的科研和实验基础,设有遗传发育所石家庄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烟台海岸带所、青岛海洋所,建有河北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河北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河北海兴试验站、山东禹城综合试验站和正在兴建的山东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试验站。同时,还建立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利津盐碱地试验示范基地。
李家洋指出,接下来,还将有遗传发育所、动物所、植物所、微生物所、地理资源所等研究所参与该项工作,这些单位距离河北、山东较近,利于队伍的组织和野外工作。目前已有一些科研人员长期在河北、山东开展工作,为“渤海粮仓”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和试验示范平台。
近年来,中科院绿色农业中心组织20多个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示范工作,在海南开展了绿色无公害蔬菜技术集成示范;与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办联合开展了抗逆酿酒葡萄、设施农业、优质抗逆牧草和荒地与盐碱地农业开发利用的集成示范,同时在河南打造了以昆虫病毒农药、天敌昆虫饲养、低毒抗病生物农药、安全健康猪肉生产、高效控失肥为核心的绿色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带。这些工作在集成技术示范方面取得了成熟的经验,为发展黄河三角洲资源节约型高效农业产业带作好了技术储备。
李家洋表示,“渤海粮仓”与资源节约型高效农业示范工程是以发展生态、优质、高产、高效现代农业为目标,采用科学的盐碱地快速改良措施,以及土壤肥力提升技术、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等技术的集成配套,拟在盐碱荒地、中低产农田、高产农田3个层次上构建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并将通过几年的科技试点工程建设,形成资源节约型高产高效农业、生态畜牧业、绿色蔬果业、特色农产业等生态农业高值产业群。
(原载于《科学时报》2011年05月25日A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