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卉 来源:科学时报发布时间:2011-2-23
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站长欧阳竹认为,气候灾害和农业生产体系不健全的叠加可能是今后影响我国食物供给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
虽然近日的降雪稍微缓解一些旱情,但山东以至华北地区的旱情仍不容忽视。有报道说,山东遭遇了自1951年全省有气象水文记录以来无有效降水时间最长、覆盖范围最大的气象干旱,农田普遍受旱。那么情况究竟怎样?问题在哪儿?应该如何去应对?日前,《科学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站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欧阳竹。
《科学时报》: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似乎干旱已经成为一个常态。
欧阳竹:干旱是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只是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有所变化。气候变化有周期性,有时会偏干。
此次山东干旱确实算是一次重大干旱。干旱,从气候上来说,主要是不下雨,但从农业来讲,遇到干旱并不鲜见。作为人类有组织、有措施、有技术进行的农业生产,一个健全的农业生产体系应该有比较强的抵抗能力,即使遇到气候上的干旱,农业上也不应该受到如此大的影响。此次大旱也反映出农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欠账,反映出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不足。气候灾害和我国农业生产体系不健全的叠加可能是今后影响我国食物供给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
《科学时报》:有这样一种说法:实际上是现在水的本底少了。比如很多地方农业生产是大水漫灌,可能也浪费了很多水资源,加之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华北地区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非常大,地下水位很低,整个水资源的状况是入不敷出的。整体上水的本底少了,所以很容易就显现出干旱的状况。这是否也是问题的一方面?
欧阳竹:确实有这方面的问题,我刚才也讲到整个农业的生产体系还没有按照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生产的一个完善的系统进行建设。过去我们靠天吃饭,遇到好的年景也年年丰收,思想麻痹,就放松了基础设施建设,放松了节约用水技术的应用和用水管理,所以一遇到气候干旱,问题马上就显露出来,就要成灾。
这方面的问题很多,除了你说的地下水过量开采,可利用水资源在减少同时也导致土壤干层的形成,另外,农田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也不容忽视。整体的水量少了是一个方面,另外还有不合理的耕作,诸如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农业机械的压实等,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结构不好等土地理化性状下降,土壤的持水性、保水性相对较差,也带来蒸发快、容易失水、土层干燥化的问题,与此相应的是小麦生长不健壮、根系不发达、根系层较浅、耐旱能力变弱等,容易受旱、受灾。
气候变化不管是自然过程还是人为所导致,人类如何去应对和适应是不可回避的。对于农业生产,如果平常我们的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比较完善,抗灾能力不断增强,本次干旱不应该受到这么大程度的影响,因为毕竟这次干旱仅仅是冬季的几个月遇到了缺水的状况。如果我们农田水利设施完善,包括土壤的性状比较好,是可以避免或减轻灾害影响的。
《科学时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建设,一些人好像也不太有信心,比如投入多少资金就能怎么样;一方面,以前对农民有“两工”要求,农田基本建设有人去干,现在难以组织了;另外,投入的资金是否能真正到达地方,能否发挥出这方面的作用和效果也让人存疑。
欧阳竹:农田基本建设没有投入不行,但也不是投入资金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我觉得从大的方面来说,要树立可持续农业的理念,加强资源可持续管理和利用,需要工程、技术、管理、机制等相结合,通过长期建设,重点是要提高农业抗灾减灾的综合能力。
《科学时报》:以前我到山东禹城采访时了解到,从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在这里开展工作以来,禹城市的农田基本建设工作一直没有停止,渠道有灌有排,一直发挥着良好作用,是否因此减缓了此次旱情的影响?
欧阳竹:相对而言,禹城的农田基本建设是比较好的,由于以前在中低产田改造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灌排配套,到现在还发挥着很好的作用。另外,引黄灌溉在保证高产稳产方面也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有较好的农田基础设施,此次旱情对禹城农田的影响不太大。
《科学时报》:这是从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方面讲。从培育节水抗旱品种来看,现在对节水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比如遇到现在山东普遍发生的干旱,是否能够适应和应对?
欧阳竹:遇到这么大的干旱,首先还是需要通过灌溉解决问题,抗旱节水品种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一定作用。我们也不能说哪个措施就有绝对的作用。从农业节水、抗御灾害方面,需要发挥土壤—作物—大气系统的综合调节和抵抗能力,需要发挥各项技术措施的综合作用,也包括受灾后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管理措施,恢复作物的生产力。
前一段时间,我们恰好在山东禹城做了一个农业节水方面的试点工作,从灌溉以至管理机制等都有一些新的做法,比如建设农田末级灌溉渠系;灌溉和渠系的管理是通过用水者协会来进行统一管理,不是一家一户单独使用和管理;通过用水计量实现按方收费,而不是按亩收费。这样,用水越多收费就越高,有效促进了老百姓节水意识的提高。实际上这既起到促进节约用水的目的,也使整个水利设施的效能发挥得更好。节水是一个系统工程。
《科学时报》:试点面积有多大?这个系统的节水效果能够达到什么程度?
欧阳竹:我们是在2009年4月先从2.3万亩开始做示范,从去年已经扩张到10万亩。
这项工程提高了渠道输水效率,渠系水利用系数从50%提高到70%以上。整个灌溉区的渠系作业效率得以提高,完成一次灌水可缩短2~5天。通过土壤墒情监测和计划调水、水费改革、用水者协会统一灌溉等方式,田间灌溉比传统的灌溉方式节约30%以上。水利部两次组织到我们示范区调研,很赞同这样的方式。正好这次赶上大旱,示范区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说明当时建立的系统发挥了作用。
《科学时报》:目前来看,除了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补课,还有哪些特别需要重视的方面?
欧阳竹:我个人认为除了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外,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日趋退化的问题也需要特别关注。尤其是土壤系统,土壤养分不平衡、生命因子锐减、生物多样性丧失、理化性质下降。如果农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下降,那么无论遇到的是干旱还是其他灾害,农业遭受的灾害就会更加严重。此次虽然是干旱问题,但也提醒我们——存在的不仅仅是缺水问题。我们的农业不能一再以剥夺、消耗的方式去生产,农田生态系统需要从健康的角度去培育,一个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才能支撑可持续的食物生产体系。
《科学时报》 (2011-2-23 A1 要闻)